增速高、发展空间大,蓝海市场特征明显却难以盈利,这是中国商业健康险市场的尴尬现状。
7月19日,安永和太保安联健康险联合发布《中国商业健康险白皮书》(下称白皮书)显示:2017年参与健康险经营的公司共149家,较2016年新增12家,较2015年新增23家。白皮书还显示,健康险保费市场集中度高,8%的公司占据80%的业务规模。
健康险虽然发展迅猛,越来越多的玩家加入,但大部分公司并没有在该业务上实现盈利。
安永(中国)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精算与风险管理合伙人付振平表示,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,要想对接巨大市场需求、找到盈利模式、实现真正突破,需要与保险科技及健康生态相结合,提供符合需求与定价合理的健康险产品。
蓝海市场盈利难
中国商业健康险规模虽小,但增长迅速。原保监会数据显示:2017年中国保险市场总体原保费收入为36581.01亿元,其中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为4389.46亿元,占比12.0%,较寿险(58.7%)、财险(26.9%)差距较大。但另外一则数据显示,从2013年~2017年的中国保险市场原保费收入复合增长率看,整体增速为20.7%,健康险增速为40.6%,远高于其他险种。
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李晓林表示,商业健康险是最典型的由医院、医药和相关服务商为投保人提供的资源配置的平台。当下中国商业健康险还是新型市场,市场机制正处在变革和完善的过程中,未来具有很大的成长性。
世界银行网站数据显示,中国健康险市场的密度与深度远低于成熟市场的水平。美国(商业保险模式) 2013年健康险密度即达到16800元/人,德国(社会医疗保险模式)2013年健康险密度为3071元/人。由此可见,中国健康险市场发展空间巨大。白皮书更是乐观预测,到2020年中国健康险市场原保费收入将达到1.3万亿元。
尽管万亿市场规模可期,但就当下专业健康险公司的经营状况来说,业绩都不喜人。大部分险企的健康商业险业务处于亏损状态。人保健康只有4年实现了盈利,其余时候均为亏损;平安健康开业之后均为亏损,只到去年才盈利;昆仑健康只有2年盈利……
就保险公司健康险内部经营来说,存在不少痛点,制约着其自身发展。安永(中国)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保险咨询总监沈玮表示:在产品上,“泛寿险化”经营,结构单一,同质化严重;渠道上,开拓、使用成本高;在运营上,专业化水平低,运作成本高;在风控上,手段滞后,智能化程度低;在数据上,保险集团产寿等数据共享不足,缺乏客户维度健康数据管理能力等问题。
出口在哪里
险企如何跳出“泛寿险化”经营、结构单一、同质化严重的困境,又如何与医疗、健康服务方生态联动,成为摆在不少险企业面前的难题。
中国太保集团首席数字官杨晓灵谈到:“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、云计算等新技术,正在或即将改变保险业的商业模式,健康保险与寿险、产险相比,产品形态更复杂、客户接触频率更高、营运和风控专业化要求更强,科技的运用尤为重要。”
北京大特保险经纪创始人周磊表示,保险公司看到医疗健康险就“犹犹豫豫”,不挣钱的原因在于没有在前端对投保人进行用户分类。保险公司应与医疗新技术、科技公司相互融合,利用公共卫生数据,建立利益共同体,进行用户画像。
沈玮表示,未来,健康险将逐步走向以满足个人客户医疗需求为中心,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闭环。在服务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,洞察需求、充分互动、建立能力,才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。
她表示,健康险经营会脱离传统产/寿险业务模式,向生态化、专业化、智能化经营转变。健康险平台需要内外兼修,同时具备对外“医保药健”生态联动的能力和对内高效运作能力,进行专业化经营,打通内外的客户健康数据平台将助力健康险向智能化经营发展。
此外,沈玮认为,支付方和服务方的高效合作是促进健康险服务闭环形成的关键。这一闭环的形成需要保险公司、医院、药企和健康服务公司的通力合作,实现数据通、系统通、客户通和利益协同。支付方(保险公司)可通过与医疗、健康服务网络合作,在保障医疗、健康服务质量及效果的同时,控制医疗、健康支出成本等。
最后,她认为,商业健康险应与政府医保因地制宜地有机结合。保险公司凭自身力量深入服务方的难度大,因此,可以依靠政府力量,深度参与医保业务和医药改革。